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论文 > 正文

民间热衷于小说人物而曲解历史真实,如曹操,如何对待这类现象「毕业生被传学术妲己 西安交大通报」

  • 哲学论文
  • 2024-07-06 06:38:32
  • 624
  • 其他内容没有找到TXT文件。
摘要: 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毕业生被传学术妲己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1个问题毕业生被传学术妲己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民间...

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毕业生被传学术妲己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1个问题毕业生被传学术妲己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民间热衷于小说人物而曲解历史真实,如曹操,如何对待这类>征象/h2>

我曾经有一篇文章谈到了民间对于赵云赵子龙这个人物的“夸大”,事实上不光曹操、赵云等人物,实际上流传至今的历史人物大都被人们刻意地“曲解”,这种“曲解”更像是如今常说的“人物漫画法”,即将人物某一特点刻意的放大,让人物带上这个标签。举个例子,这张图片大家一定都见过:

这张图片就是将赵本山老师脸部狭长的特点刻意放大,以便达到突出人物形象的目的。其实民间将人物曲解本质上和这大同小异。

民间热衷于小说人物而曲解历史真实,如曹操,如何对待这类现象「毕业生被传学术妲己 西安交大通报」 哲学论文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古时候交通闭塞,信息流通不畅,很多事件都是人们口口相传的,这更是衍生出了一门职业:说书人。古代的说书先生分为专业的和说野书的。大多数的历史人物曲解都是说书先生为了糊口而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

其中专业的说书先生有师徒父子的传承,他们说的内容口传心授,大都是古时的英雄人物、传奇事件等等等等,像什么《三国》、《水浒》、《七侠五义》都是他们的拿手好戏。虽说每人都有每人的特色,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要引人入胜。为了吸引人很多说书人就会不同程度地去改编历史人物,让自己口中的人物与其他人说的不同,这样才有人愿意买票。倘若不这样,你想想,中华大地上的说书先生全都说一模一样的段子,那怎么还会有人愿意听?说不定到最后听众都会比先生说得好。所以先生得有拿人的手艺,这就是每个说书先生不同之处,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说书先生在说书之时就会将自己的看法加入到所说的书中去。比如历史上曹操是一个文韬武略兼备的奸雄,可有的先生为了能够留下观众,就刻意说曹操是“窃国之贼”,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奸臣,将曹操坏的一面刻意展现并突出。这样一来观众自然爱听,因为别处没有啊,而且还说到观众的心坎上去了。

二一个就是说野书的,这群人没有正经的师承,甚至连评书段子都不太了解。他们为了糊口就在街头上摆摊撂地说书,说的段子大都是九分假一分真,他们说的大都是自己从别处听来的细枝末节,自己在缝缝补补加以揣度就敢摆摊说书的。你想想,这种人说出来的话敢信吗?历史人物大多就是在此时被曲解的。

另一方面就是人们的主观意识作祟。就比如说《三国志》中记载的赵云一生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战绩就是长坂坡上于曹操大军中七进七出,庇佑阿斗母子平安。可传到后世时赵云就成为了蜀国第一大将,一生战功赫赫,浑身是胆。之所以会这样就是人们认为赵云就是这样的,他就应该战功赫赫,武艺盖压群雄,见谁都不怵。这就是人们心中的英雄情节在作祟。

还有就是曹操此人本是一世豪杰、文武双全之人(抛开政治观点),无论是孤身刺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留下《短歌行》这样的千古佳作等等事件都表明了他确实比常人要强出许多。可人们大都知晓《三国演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曹操是反派,所以他一定得是坏道骨子里的那种人。


所以说历史人物之所以被曲解是因为人们需要这个人物是这个样子,所以他就被曲解成了现在的模样。

我觉得这是这是迎合主流价值观和同情心理造成的文化现象。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忠君思想根深蒂固,曹操自己虽然并未直接篡位登基,但是他大权在握为曹丕篡权奠定基础,这就严重违背了三纲五常思想。而且民间对汉献帝具有很深的同情心理,于是,曹操只能作为反面人物存在了。同时,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民众对汉献帝的同情,对曹操的厌恶其实也是对国家正统能够稳定的期盼,毕竟朝廷不稳,社会动乱,人民最吃苦受难。


小说之所以称之为小说就是因为有他自身独特的可读性的魅力,这是能够被人为虚构并夸大的文学作品,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史书。

历史书上的人物一般都很平面化,不够立体,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拿着二十四史去读,那时不现实的。所以自古就有了说书这个职业,人们喜欢听一些改装过的人物传记,经过一些人的加工后就像现在很多人爱读所谓的爽文一样,只要能听的过瘾可以了。

所以历史上真实的曹操被文学作品和戏剧改变加工后成了固定脸谱的奸人。茶余饭后只要提到刘关张,那就是好人,曹操就是奸臣坏蛋。

固有成见随着现在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人们文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很多了解了历史真相的人也逐渐明白孰是孰非,都会有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

小说的写作基于三分真实,七分夸张。作者用个人的观点来迎合民间的喜好。曲解也罢,正解也罢,都是人为的解释历史。历史的真实是无法还原的,因为每过去的一天,都无法追忆,除非有时间隧道,我们能亲自临历史现场,能见到历史人物本人,作一个采访,这样就真实了吗,也不真实,因为就是他本人也不定一实话实说,历史的真实可能性很小,只能贴近于真实的历史。

民间为何喜欢小说人物而曲解历史真实,基于三点。

  1. 因为民间老百姓是由善恶二元化区分人物的。读小说是读另一个我的快意恩仇。小说作者刻画的历史人物的人性,让恶的更恶 ,善的更善,在历史事件中冲突,造成矛盾引起悬念,以吸引民间老百姓观读。
  2. 小说人物的通俗易懂也是让民间喜欢的原因。我们看四大名著,只要识字就能读明白,有几人去读那惜字如金让人头疼的史书。还有评书、京剧等其它流行曲艺形势的传播,加速民间的喜好,只要有耳朵就能听明白。白脸的曹操,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张飞,已经把历史人脸谱化。
  3. 小说人物还要为当朝执政者服务。否则小说怎么推广印刷,假如你公开赞扬反叛皇帝的人,会产生什么样的舆论影响。因为朝庭需要忠孝两全的人物,让民间的老百姓明白忠于皇帝是有好的结果的。所以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得人心,宋江的替天行道最终被招安。

我们就以三国的曹操曹阿瞒为例,看看小说人物怎么被曲解的。我们选史书与三国演义中的一小段来作分析。

比如杀吕伯奢一家,史书与小说描述就让人费解。

魏书曰:太祖以卓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而三国演义是如何写曹操写吕伯奢的呢,说,曹操献刀给董卓,被识破与陈宫一起逃命到老相识吕伯奢家,吕伯奢热情款待,并亲自出去打酒。曹操与陈宫在家休息,忽然听到屋后面有人磨刀,并有声音说,缚而杀之如何。曹操一听,在逃命中不如先下手为强,不分男女连杀八口。原来人家正在杀猪招待曹操一行。曹操与陈宫赶紧逃走,路上正遇吕伯奢打酒回来。曹操一不做二不休,连吕伯奢一起杀了。陈宫大惊道,刚才误杀他的家人,现在再杀他,是何道理。曹操说道,吕伯奢回家一看,家人被杀安肯罢休。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一看曹操是狼心之徒,连夜离曹操逃命。

史书并没有记载有陈宫与曹操同行,第一种是说吕伯奢的儿子要劫持曹操,不得已而杀之。第二种是说,是误杀,但曹操很不心安有侧隐之心,怆然无奈的说了那句,宁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负人我。而三国演义把曹操描述成一个冷血无情之人,坏的很彻底,还有陈宫这个证人来证明。从一出场,曹操就是恶人,他的所做所为都唯私欲而已。所以历史对他的评价是奸臣罪人。

还有其他的如,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挟天子以令诸侯,青梅煮酒论英雄,官渡之战等等正史中曹操与小说中的曹操区别很大。

我们如何看待这类现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观,不能人云亦云。首先,历史上的这个人,他会有和我们一样的思想与欲望,任何书的记载都会神话或者贬低这个人,这都是由后人来写。他是一个平常之人,生活在一个乱世中,在恰当的机会进入历史的眼帘,由个人演义了一段属于他的历史,创造出不同的命运。假如是我们在处在那乱世中,有那样的机会,也会创造出不同的历史,任由后人评说。

其实我们看看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或许就会明白历史上曹操是什么样的人,这可是他自己写的传。我这个人本来没有什么欲望,能当个征西将军就行了,可谁知道正逢董卓之乱,我不得不与敌人斗争,要是没有我,天下还不知乱成什么样。这也许接近于历史的真实,是历史选择了某一个人,不是某一个人选择了历史。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海内人这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征西将军曹候之墓”……而遭董卓之难,兴举义兵,与强敌争……设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个称王。

到此,大家对毕业生被传学术妲己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毕业生被传学术妲己的1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